【创争力量】李兴奎:一位用生命攀登制造设备高峰的科技工作人员
时间: 2024-07-11 11:14:06 | 作者: 螺旋输送机
![]() ![]() ![]() ![]() |
-
个月成功打破了三项世界记录、开创了拉力千斤顶抬浮打捞技术先河……,他用行动书写了广西科技工作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李兴奎,男,汉族,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装备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时是《设计与制造工程》杂志专家委员、柳州市科技评估专家、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导师、柳州市工程系列职称评委。李兴奎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超大、超重构件移位(提升、平移、转体、顶升)装备系统研发工作,解决了桥梁、石油化学工业、电力、海洋等工程中重达几千吨、上万吨的构件安装、打捞工程难题,其技术水平大多达世界先进水平。
在柳州市阳和开发区阳惠路1号,我们见到了广西杰出的科技工作人员——李兴奎。他个头不高,面相朴实,皮肤黝黑,且略带粗糙,一看便知,这人经常风吹日晒。
国家大力发展基本的建设,大型吊装项目慢慢的变多。这是国家提供给我们的机遇,我要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为国家创造更大的价值。李兴奎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真正地体会到了科技第一、生产第二的理念。从他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的身上,我看到了个体生命的价值,我深刻地感受到李兴奎把生命交给了事业、交给了国家的那份真心。社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离不开像李兴奎这样默默付出的科技人员。
李兴奎籍贯四川,擅长物理,热衷于机械设计和搞产品研究开发。本科时,攻读矿山机械专业。1993年,李兴奎被柳州市作为人才引进。2001年,李兴奎来到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维姆)就职,同年,李兴奎在中国科技大学就读研究生,专攻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在欧维姆,我不但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去践行产品研制梦,还能轻松实现读研究生的想法,我感到很有成就感。李兴奎一脸幸福地介绍。
李兴奎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科技工作人员,我非常敬重他,所以我听得很认真,生怕错过一丁点儿的感人瞬间。随着采访的深入,李兴奎有感而发,讲诉了一段与生死有关的故事。当他讲述这个直面生死的故事时,我被科技工作人员把生命交给工作的那股责无旁贷、勇敢无畏的精神所感染,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灵魂受到洗礼。我心里默默地向这位可亲可爱的科技工作人员敬礼,祈祷他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够化险为夷。作为记者,能够近距离聆听李工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倍感荣幸。
在109米高空没有保护措施的前提下行走,脚不抖那是假的
只有在现场,你才知道工地上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才能针对性地处理问题。李兴奎认为,设备是他们负责设计的,他们懂得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则,去现场给客户进行调试和指导是装备制造业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经常深入一线便是李兴奎的工作常态。2002年初,初到欧维姆不久的李兴奎被安排负责国家重点工程——上海外高桥电厂二期安装专用设备开发,该项目是当时我国单机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火电建设项目,主体设备从法国进口,但由我国自行安装,安装的核心是专用吊装设备。该设备能一边作业,一边吊装,也能适应从几百吨到几千吨长时间吊装,悬吊空中时间要求达几个月之久,对产品吊装安全性要求非常高,风险性非常大,同时由于吊装技术采用非常规技术,用户根本不认识,因此,产品使用只能是产品研发者在高空现场指导,很多人都不敢轻易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100多米高的建筑,大约26层楼高,如果让你在没有一点安全设施的情况下爬上去,你会害怕吗?你腿会抖吗?很多人听着都觉得心慌,更何况真的去爬。但却有这样一个人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他就是李兴奎。这一个项目既是上天对他的考验,也能显现出他勇敢面对工作的精神。
说起这件事,当时是一种很恐怖的心态,我现在仍心有余悸。在此之前,李兴奎从来没上过超过3米的高度,更不提用100多米的高空。针对问题,处理问题是李兴奎一贯的作风,他来不及害怕,便跟着一个胆量大的工人一起往109米的高空平台爬。在立柱筒内不到两米的空间,里面竟然没有灯光,一片漆黑,李兴奎搞不清楚情况,闭着眼睛,一直爬啊爬……
爬到顶端,李兴奎伸出脑袋往下看,吓得魂都没有了。虽然到顶了,但立柱筒离设备还有约30米的距离,只有一根宽30cm大梁相连,没有一点栏杆等保护措施,走道狭窄,人一不小心跌落,瞬间就会没命。我的命就交给你了,你走一步我跟着一步,你走一步要喊一下。刚开始,李兴奎也不敢贸然行动,为了壮胆,他扶着前面工人的背,紧闭着眼睛,心里默念:别想那么多,豁出去了,既然来了,就要把事情解决。李兴奎腿抖得厉害,30米的距离,他整整走了15分钟。
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练就了李兴奎强大的内心。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他每天都上去进行现场指导。我代表的是欧维姆公司,承担的是一个公司的责任,既然是我分内之事,那我就要对这一个项目负责。想起17年前的事情,李兴奎褪去了胆怯,坦露出一种成熟和胆识,洒脱地大笑起来。这笑的背后,凝聚着无以计数的生命考验和人生磨练,抒发着他对从事高危行业的一种乐观豁达的博大胸襟。
我从事这份事业虽然存在风险,但处理好问题是我的使命。2005年,李兴奎受命直接处理了一个非常棘手的技术险情:一个重达数千吨龙门吊大梁起吊到45米高空,起重设备的多根承重钢绞线出现断裂,超大超重构件随时有可能砸下来。由于该项目存在重大的安全风险隐患,李兴奎做好了最坏的心理上的准备,告别妻子的时候没敢说实话。
这是我的工作,我必须要去。在工地里,李兴奎每天爬上塔架琢磨着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每天最多只睡两个小时。做工的时候,我们都不敢讲话,气氛压抑得大家都不敢作声……还好,最后我们成功了。感人故事的背后,是李兴奎又一次的以命拼搏,这一次,他与团队一起化解了重大安全事故。
这些产品就是我的孩子,为它们比为我自己的孩子付出的时间还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多年来,李兴奎全身心投入工作,哪里需要他,他就往哪里跑,解决了很多超大型、超重吊装、平移、打捞工程技术问题。他在实践中注重总结,研精致思,结合真实的情况,合理改进技术,逐渐完备第一套设备、第二套设备、第三套设备……
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我经常讲这一些产品就是我的孩子,为它们比为我自己的孩子付出的时间还多。李兴奎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已深刻印记在他的思想里。
李兴奎默默承担着工作,通过做项目,积累经验,总结方法。2007年,山东烟台畅通号船在烟台港沉没,由于此船重约6000多吨,这在当时属于亚洲最大的沉船事故。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船上300多吨柴油泄漏对海洋造成污染,2009年,交通部下达命令必需在2009年完成该船的打捞。李兴奎被委以重任,负责牵头执行该项目。